理性智慧的形成可能是為了逃避情慾之苦;技術方法之生成可能是為了偷懶。
73.12.26.21
理性智慧的形成可能是為了逃避情慾之苦;技術方法之生成可能是為了偷懶。
73.12.26.21
可能基本美德的基礎就在於”怕”吧!因為懼者,懼後果之不良(善),乃去慎始。慎始則行為中矩矣!
74.2.8.23.00
社會環境的養成是使妳欲成怎樣的人;而教育的功用則是使妳不要成為怎樣的人;而此教育的最大功臣便是歷史(經驗)的教訓作用。
74.5.10.20
比較兩種(或多項)事務時,大致可用四種角度來衡量之;即絕對、相對(正比)、相反(反比)、程度(層次、差等、百分比)別。
74.5.19.10
人類力求的完美世界,將是一個盡量求其平衡的世界(天平),而不是靜止的世界(佛教),也不是劇烈變動的世界(科技、潮流)。
74.6.2.12.30
若想以意志來表達生命的真相,則叔本華之生存意志(the will to live)亦無法完全表達;因為人類常有冒險、賭命以及自殺的行為。
若是尼采的(the will to power)翻譯成衝創意志,則無法表達其目的為何?到處盲目的衝撞嗎?
若把(the will to power)改翻譯為權利(力)意志,則人類的自苦(苦行僧)、自限、自省、自我奉獻犧牲的精神亦無法涵蓋。
所以,個人想名之曰:”表現意志”(the will to show) 。表現者何?表現生命本能的存在意義。為了表現生命本能的存在意義,則一切形式(如同上項所列如:冒險、賭命、自殺、自苦、自限、自省、自我犧牲)皆可為其工具來展現其所要表達的目的(例如情人用自殺以威脅他人或軍人用自殺維護榮譽等的例子很多),所以生命現象才會千奇百怪,多采多姿,甚至不可思義。
74.6.20.23
婚姻看起來是美好的,因為一件事有兩個人做,可以互相幫助,也可”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”;當然除了惹出了更多的事情以外(難怪婚姻還包括離婚)。
74.7.14.23
世界上的婚姻沒有絕對保證的幸福,除了虔誠的意願和強烈的愛戀外,還要有情義和責任,才得以維持。
74.7.18.18.30
為什麼要想得與別人不同?!為什麼要自我期許?!為什麼要期許他人?!是聖哲的”遺毒”?!抑是價值的”幻想”?!(重點就是選擇後就不要後悔)
74.7.18.22.30
人類與其他動物根本不同的地方是:人是一個會自我欺騙的動物。
74.7.21.23.10
現代的相對論,約可分為名相的相對論(老子言)及邏輯的相對論(名家或西方P=>~P)以及宇宙實像的相對論,也即現在物理學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:E=MC²、重力場、光速是恆數、光會因重力場而改變,光線因之而彎曲。
74.7.23.22.30
人類(或說動物)基本上都有三種能:一是前進性的前驅能;二是後退性的避趨能;三是不進不退的暫時平衡能,但非停止能,就如天平一樣,非永久之停止也。
而人類最可貴的是第三平衡能的使用,因為這涉及到評判和思考。
74.7.31.8
學習真實的事物是比較容易的;而學習”偽裝”的能力是比較高層次的學習方法;第三種學習是屬於推理的方式,用類比、分割、聯結方法來處理事物。而此層次也才有創造的創造行為。
第一種是小孩和一般人的層次;第二種則是生存在現實中一般人所擁有的層次。
一、二種屬於動物的層次,因為動物皆有;只有第三層次是人類所特有的,但卻不是每一個人都具有,而是反省過前面兩種層次的人才有;而大多數的人總是在應用真實和假面而已。
80.7.9.11.10
我的生命過程只有歷史與傳記,而不是小說與傳奇。那麼,你的呢?
74.7.24. (看連續劇有感)
人類(或說動物)基本上都有三種能:一是前進性的前驅能;二是後退性的避趨能;
三是不進不退的暫時平衡能,但非停止能,就如天平一樣,非永久停止。
而人類最可貴的是第三平衡能的使用。
74.7.31.8
人類的生活是怎樣的呢?生活即工作,工作即遊戲;除此之外,人類是沒有什麼大事的。只有解救自己(如周處)、解救人類(天災、核災)時,才是真正的大事。
74.8.4.17.50
一個人即是一個完整的力場。當一個人的精神不集中,也即是力量渙散的時候。此時,便有許多的東西(掉了)離散,或行事錯亂,或是外界(力量)事物的侵擾;此即所謂的倒楣之時。
因之,心智精神不集中,則產生本身力場之不正常運作也。此時則需靜坐、休養,不要再亂動。
(記鳥屎掉頭上及鑰匙遺失)
74.8.12.20
路上一輛摩托車飛馳而過,一個年輕人騎著越野車,後面載著其父親(面貌相似)。看起來很不搭調,卻又很溫馨美好。
74.8.18.18
永恆的變是自然,而人類所要追求的價值是不變的永恆。
74.8.20.8.20
保證人非保證此人會守信用也,其實是用財產為人保證也。
所以叫人家來當保證人,是強人所難;以他人財產為償是不仁不義的行為。
一個人若無法自保,則如劣馬害良馬,倒楣者乃是好人和善人。
古人有言:一不作媒,二不作保,誠苦言也。
74.10.15.19
作人子女一輩子,作人父母半輩子,所以一個人有1.5輩子(難怪很辛苦)。
74.10.15.19
現代的社會只是要與不要、敢與不敢而已;如此也就決定了每個人價值程度的不同。
74.10.31
成就感的愛心,或是為了名譽的愛行是無意義的;因為沒有了愛情、親情與感情為其根本出發點,則一切的愛(善)行將是空泛的。(記力行工專學生推銷愛心社團,叫他回家愛家人及鄰居開始。)
74.10.31到74.11.5
一位學者說:原來”原罪就是人性的怠惰”;而佛教則曰:”無明”。因為,個人的怠惰是無害於他人的(何罪之有?),然而無明(無知)則可能產生暴動(力)。如此,則不但傷害自己,還可能傷害到他人。
74.11.7.16.25
思想是什麼?它是個人類的一項變奏,是自然人性外的一章。它主要的功用是滿足人了解真相的慾望,另一個則是追求理想和創造人的價值。
74.11.8.18
往往興趣只是一種極端的快樂或成就;然而要與生命契合的,卻可能是一種責任的完成。(或許興趣只能說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活動而已)
74.11.9.7.10
結婚最終的目的是什麼?是在獲得人生最大的滿足(圓滿)嗎?在革命家(孫蔣毛)眼中是嗎?!在離婚者的眼中是嗎?!
74.11.19.13.00
現代的世界是個五彩繽紛,卻又沒有特色的世界;是個充滿希望的時代,卻又是個苦無機會的時代。
74.11.17.21.(弟言)
佛教徒以佛陀的慈悲愛及美德為信仰;基督徒則以耶穌的博愛及真誠為信仰;
然而,現代人中,有幾個把真正的愛和真誠當成信仰?!有的只是打著旗號的私利行為;
若能做到前兩者,則與聖佛無異矣!
(有些人則以哲學為依規,如此也可說與聖佛不遠矣。)
74.11.19.13.10
戲劇小說的創作原始,都是由亂及特(別怪)異中產生。
74.11.19.13.30
對人整個的反省來說,人是個能量體;因之它需要動,也需要暫停。
在動的方面,內在的則為呼吸及心跳和肌肉收縮放鬆;外在則為四肢及筋骨的扭動。
而其對外界生物來說,則為攝取食物、跳躍遊戲、求偶、找同伴及找一個安全又舒適的休息地方。
而對於腦的活動來說,在行動上則為思考與幻想,在睡覺中,則為作夢與靈魂(如果有的話)活動。
因之,鬼神之信仰,乃是睡夢中的事物,而不是白天的事物。
74.11.24.21.33
一個老舊的團體,最後都將產生劣幣逐良幣的事情發生。
74.11.28.16.00
任何理想大事的完成,都需要付出最大的代價,可能要殺生(革命),甚至犧牲生命(被殺或被判死刑)。
74.11.28.16.00
對於追求真理需要整觀與中觀;對於人生則需要直觀與旁觀;至於科學才需要所謂的客觀;藝術則非主觀不可。
74.12.6.18.40
每個人最大的本錢就是青春與智慧。有了青春,才能擁有旺盛的生命和活力;有了智慧,才能創造價值和意義。
74.12.14.22.
我將更加相信:人類之屬於動物學的一員;而思想、價值、人格尊嚴才是屬於個人。而我所要做的是不再對動物學中的人類加以譴責,而是曉諭每個人更加了解自己是”人類”,且防範思想的誤導。
74.12.27.20.49
事實上,世界上所謂的公平與不公平,存在的往往只是一個周瑜,一個黃蓋;只是有時候沒有人要當黃蓋而已!
74.12.27.21.30
遊戲(或比賽)亦是一種戰爭型態(亦可說戰爭是另一種形式的遊戲或比賽,對於國王、將軍來說)足球踢一踢,就踢人了;棒球打一打,就打人了。所以比較好的運動是長跑,因為逃得快;球賽則是網球比較好,因為追打時,至少中間還有網子可以阻擋。
75.1.15
煤:炭也;炭:煤也。射:寸身,矮是也;矮:委矢,射是也。范錐說秦王中”私者:死也”。文字約定成俗,工具性很明顯。
75.1.15
生是無盡的追尋嗎?生命是個無悔的追尋嗎?或生只是再追尋食色而已?其他則是無盡(無數次)的抉擇!如果能做到無悔的選擇,那麼,屆時生命就完成了!(看車廂基督教的廣告有感)
75.1.21.20
西洋作者喜寫有一本書為”非理性的人”,而中國也有一句成語”七情六慾“裡頭也沒有半點的理性。
75.3.22
人類本身便是一種非理性的動物(理性是人類後來發展的),因之,思想可能就是一種錯誤。對於生存之神來說,思想是對她們的挑戰,是邁向死亡的陷阱,因為思想者不容於群、不爭權奪利,很難到娶到老婆(或嫁丈夫),甚至自殺(或出家)比率高,此或即所謂”先天性感情悲劇人物”是也。
75.3.27
學術的最後爭論將是整體的(觀點)理論,與單一(個體)的(觀點)理論的對立。因為永遠有例外,所有單一理論加起來,無法等於整體理論。
75.4.4.8.44
例如:笛卡爾主張理性主義,提倡演繹法;休姆主張經驗主義,提倡歸納法;而康得主張人類有(先)概念,也有經驗,提倡理性批判;黑格爾則主張凡是現實(存在)的,都是合理的,提倡用辦證法來不斷使人類的心靈成長。
107.7.30.16.00補註
婚姻的本質便是一種協調,甚至是一種妥協;所以一個人要提升自我就要乘未結婚時。結婚後要求自我或是要求他人提升水準,必會鬧出許多問題;而且結婚生子,都必須著眼於生存、保護和競爭。因之,此時手段的應用甚於理念的堅持。
75.4.2.20.33
一個不思維的人,總是自以為的拿感情作標榜,甚至說別人沒人性、同情心。但是事實證明,等到感情有問題時,又要求助於理智人了。那麼,理智型者所能做的是什麼呢?那就是了解過去,自保自救(不自殺)於現在,然後存有一份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。
75.8.3.23.30(觀看”北與南”後)
放生是善嗎?佛教說是。但我將提倡「不做的善」而此有類於道家的「清淨無為」「無為而民自化」,而且也和禪宗之意旨:”放下心中的欲圖”相似。
在動物學上來說,人是個動能體,行動是常態。因此,積極的說法就是「去做到『不做』」。世界上很多事情事可以不做的,做了會有許多連鎖反應結果的。因此必須先做到「不去做」的境界,不造因。
第二則先做一些工作,使一些不良後果不發生(破無明),不結業報,不形果報,最後的目的,乃是如孟子所說的「求其放心而已」也就是說安頓心靈的意思。
而在物理學上來說,亂動的物體,必須使它回歸到平衡或安定的境界,如此才能久安存在。而此也深合哲學思辯後認為的:許多事情是不必、不需要做的,所要做的是阻擋人的多餘的一些行為。
因此,似乎應用思想「去做到『不做』的善」都合乎儒、道、佛、哲意旨的。
80.8.19.00.54
在混亂中,才有機會與希望。因為在混亂中可以獲取利益(註:以前的台灣);而在穩定中,只有靠創造(註:以前的台灣)。
75.8.17.12
其實生老病死病不是痛苦,而只是可能造成痛苦的原因而已。因而吾人所要做的不是要改變生老病死的法則,而是要改變或減輕其所帶來的痛苦程度。而減輕之法在於教化(如禪宗),改變之法在於選擇(如生活方式)。
75.8.24.20.53
存在主義其實不能稱為主義,最多只能說是一種思想而已;因為主義有其追求的目標和意向,而存在只是一種現象的描述而已。因之,稱之為存在思想可矣。
75.9.21.18.59
許多哲學家都自創名詞或下定義,因而可知”同名”可以不同義,或不同程度和層次;而不同名卻常可同義。所以哲學家將永遠無法統一於一體,除非定義完全相同。到那時,只有個人的主張不同而已,不是論述的不同;否則哲學只能提供個人完成他自己的思想體系的一種工具而已。
75.9.21.19.04